巷子內的公告

It seems no one can help me now I'm in too deep There's no way out This time I have really lead myself astray Runaway train never going back Wrong way on a one-way track Seems like I should be getting somewhere Somehow I'm neither here nor there

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

馬力歐 - 20180503


前幾天我看到珊珊分享了一個關於『Medpartner』指教『綠藤生機』行銷的文章,其實大家的網頁上應該每天都會看到她們的廣告吧,店長在這行攪和了 16、17 年,今天我想用『保養品從業人員』的立場跟大家解釋一下,一般消費者不會去看的角度,看完店長簡單的說明後,妳就會覺得一切都情有可原了;


先用一個客人的真實故事來切入這個話題,去年 2017,有位在有機產品店做店長的客人,曾經跟我說,綠藤覺得產品在她們店裡動的太慢,希望能不能加油點;當下這位店長心裡覺得妳們網站上活動那麼多,消費者幹嘛來我這買; 




其實如圖中所見綠藤的產品是委託生產的,也就是代工的,那代工不好嗎?當然不見得,妳愛的蘋果手機是鴻海代工的,蘋果設計卻不生產手機,台灣所有的電子廠商都想盡辦法拿到蘋果的訂單,所以代工沒有好壞、沒有品質的問題,甚至專業分工能讓品牌更聚焦在行銷或是設計與開發,代工也沒有不好;


但是代工與品牌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,品牌『紅』與『不紅』的階段差別非常大,舉個簡單例子


代工廠訂購量與報價:


1000 pcs ~ 5000 pcs / 1個 $85

5001 pcs ~ 10,000 pcs / 1個 $68

50,000pcs 以上 / 1個 $53

100,000pcs 以上 / 1個 $40


(上述訂購量與報價與文中提到的公司無相關)


我想台灣做貿易的這麼多,禮品、髮飾、玩具、鞋子,我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工廠產品價格的計算;妳看了公式就知道,如果品牌要賺錢怎麼辦?當然就是盡量賣,訂越多越划算,也就是必須鋪天蓋地的行銷,24 小時不停地要妳買,品牌不是故意的,有時候就算行銷過頭自我矛盾,店長都覺得可以原諒;


我個人是佩服綠藤的,因為老派的化學保養品擺個 5 年 7 年不會壞,她們有膽子用天然保養品『拚量』搶市場,要承擔很大保存期限的壓力;在成為一個對工廠有制宰力的品牌以前,都必須戴著鋼盔往前衝量,我看她們現在有幾個不同的代工廠合作,我想應該第一階段算成功了;


妳現在看了店長說的角度後,有沒有覺得一切都情有可原;


台灣的保養品市場,沒幾年就會出一個『奇葩』的本土品牌;2000 年初走宗教心靈風的香華天,然後牛爾與 PayEasy 的平價保養風,2006 年藥妝保養興起的 Dr. Wu,以及這 2 年走自然本土清新的綠藤生機;


一個品牌的興起有時候是順風而起,趕上當下的流行、話題或是趨勢,有時是採用到創新的行銷方式,有著極佳的說故事能力;其實保養品是科學與想像的結合,對我來說,香華天與綠藤已經做到了想像面的極致展現,但我不覺得其中的方式有太大不妥,畢竟在保養品這一塊,本土品牌要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與接受,行銷必須極大化,吹破牛皮也該在所不惜;


店長自己會接觸到代工這一塊,主要是 2010 年左右,美國本土的保養品市場就開始有非常多的代工廠商,利用網際網路的興起,訴求少量低門檻,吸引了很多人開設自己的品牌;那一陣子我隨著老闆娘試用到很多品牌都非常類似,我們稱之為『公版配方』;


像是乳液,這家賣的是橘子口味,那家賣的是香草口味,雖然貼著不同的商標,但主要的配方與質地都是一樣的,背後的生產工廠也是同一家;其實一般消費者是用不出來差異性的,更何況很多配方是千錘百鍊、歷久彌新不是嗎?只是對這一行做久的品天然來說,公版產品比較沒有獨特性,在妳面對一個品牌的時候,如果她沒有屬於自己一套的配方,或是掌握生產著關鍵的原物料,感覺上妳對這品牌好像尊重不起來;(對,但消費者理解不到這個層面,所以我們才會經營如此辛苦)


的確不可否認,綠藤過度行銷後的疲乏作用有待觀察,但店長真心覺得有本土品牌願意從天然保養品角度來作耕耘,是值得大家鼓勵、敬佩與支持的;





1 則留言:

  1. 店長,那我今天提供那個品牌也是屬於公版配方嗎?我真的真的好想知道我到底有沒有被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