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開始探索保養品的效果前,我想寫這個有趣的話題;一個保養品使用上的效果認知,應該不可否認多少受到外部的催眠效力(如廣告、媒體、名人、或好友分享),以及內部的催眠效力(自身對品牌的信仰、保養理念的信仰、自我主觀相信意志等)彼此的複雜交叉作用影響,也就是說,保養品使用上心理層面的強度,對保養品效果的感受是否存在可影響的範圍,以及可影響的程度有多大。
如果前提不論衝動性的購買,Given 上述外部或內部的催眠力,都是在購買行為前就已經存在,所以對某項商品的預期效果就已經在那裡,那這樣的預期效果越大,理應反射出更大的心理層面影響範圍,但結果卻更有可能是負面的?
以前大學時教材提到,人常常花大錢買一樣有著預期心理的產品,使用後卻跟自己說:「也不過就這樣」,事實上這項產品卻有可能有著很好的品質與效果;如此的反向效應,讓廠商這時候只能恨自己產品營造出太大的預期效果。
當然把商品侷限在保養用品時,也把催眠的過程拉開到從買賣時候開始,不論我們相不相信或接不接受現場銷售人員的說法,她說的部份「證詞」或多或少已經在我們心理層面產生了影響,同時這項交易的過程圓不圓滿,開不開心,都會對你使用這項產品的印象及效果帶來改變,這個說法你相不相信?
我是相信心理因素對產品效果呈現的影響很大,我也認為相較於男人,催眠效力與預期心理的形成,對女人來說,容易轉換成對產品正面的回應。可能是對美麗的呼喚,容易讓我們不願面對,可能是天性讓我們容易相信,容易被催眠或是催眠自己,也可能是我們容易選擇不面對已知的欺騙;你覺得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